編者按:上天總會眷顧那些勤奮追夢的人,多少年來一直堅持著自己的新聞夢,一步一個腳印,不斷夯實著自己的基礎。為了實現夢想,他不能懈怠,從未停歇,正是這種執著信念、實現理想的熱烈情感和奮發向上的精神狀態,使他成為當前中國最年輕的傳媒學院院長,他就是本期封面人物——中山大學傳播與設計學院院長張志安教授。這些年來,他一直致力于傳媒研究,在傳媒學界、業界有著自己獨特的研究理念和管理策略,被譽為新聞界的“三棲學者”。多年的實踐鑄就了他的堅毅,一直堅守的理想和信念,賦予他擔當使命和責任的力量。本期讓我們走進張志安院長,與讀者一同感受作為一名新時代的傳媒院校院長,如何用自己的實際行動去履行責任和擔當,如何用熱情和智慧去實現自己的新聞傳播教育夢!
張志安教授
張志安:男,中山大學傳播與設計學院院長,教授、博士生導師,中山大學互聯網與治理研究中心主任、大數據傳播實驗室主任,廣東省千百十人才培養工程省級人才。國家網信辦網研中心特約研究員,我國首部政府組織編寫的《新聞記者培訓教材2013》作者之一。2006年從復旦大學新聞學院博士畢業,后留校任教,2011年7月起轉至中山大學傳播與設計學院。主要研究領域為新聞生產社會學、媒介融合與傳媒轉型、互聯網與國家治理等。主持或參與多個國家社科基金項目、教育部項目等課題,主編或撰寫出版《中國新聞業年度觀察報告》《新傳播形態下的中國受眾》《報道如何深入》《記者如何專業》等10余本著作,在SSCI或CSSCI中外核心期刊發表論文近百篇。曾獲中國新聞史學會“首屆國家學會獎”之杰出青年獎、第二屆全國新聞傳播學科優秀論文獎、廣東新聞金鐘獎、廣東省哲學社會科學優秀論文二、三等獎及《新聞與傳播研究》十佳優秀論文等榮譽稱號。
本刊記者(以下簡稱“記者”):您好,張院長!很高興您能接受我刊的采訪!我們知道您以前是在復旦大學任教,是什么樣的機緣讓您來到中山大學傳播與設計學院?兩所院校在教學環境及模式上又會有怎樣的不同呢?
張志安:你好,很高興接受貴刊的采訪。到中山大學傳播與設計學院任職最重要的機緣是因為舒立,財新傳媒總編輯胡舒立,時任中山大學傳播與設計學院院長。她是財經雜志創辦人、中國最知名的媒體人之一。她打來電話邀我加盟,又在上海見了一面,熱情和魅力難擋。能有機會跟她共事,深化對中國新聞業的認知、以做企業的效率來辦學,對我極有吸引力。到博士,又留校任教,對這里充滿感情和感激。去中大主要是被新的平臺和事業所感召,既希望通過改變去重新認識和鍛煉自己,也希望能參與建設和發展一所新興的學院。
復旦新聞學院是中國歷史最悠久的新聞學院,積淀深厚、學術超群,辦學地點又在國際化大都市,學生聰明靈活、視野寬闊,專業精神很強。教師學科背景以人文社科為主,著名教授匯聚、知名校友遍天下。中大傳設學院是年輕的學院,隊伍年輕、充滿激情,以新媒體為特色,學生專業素質很高,尤其是參與社會發展、推動社會進步的意識很強。教師知識背景文理交叉、多元互補,技術和人文兼顧。此外,復旦的教育重經典、重基礎,中大的教育重實踐、重前沿。這些都是兩所學院的異同。
記者:您去年剛接過中山大學傳播與設計學院院長的擔子,請問您對未來本學院的教育發展有怎樣的規劃?
張志安:在舒立院長主政期間,我們迎來院慶十周年,明確了“人文新媒體、融創傳播學”的宗旨和特色,這是學院學科發展、人才培養和社會服務的“靈魂”。所謂人文新媒體”,就是要以人文精神來引領新媒體傳播和設計人才的培養;“融創傳播學”,就是要以新聞傳播學為核心、旁涉政治學、心理學、計算機、設計學、藝術學等其它學科,進行融合創新的傳播研究。
學院在新聞傳播人才的培養改革和創新實踐中,看到了新媒體環境下的行業變革趨勢:從過去以傳統媒體、主流媒體、機構媒體為核心的“新聞傳播輿論場”,逐步轉變成專業媒體、平臺媒體和自媒體協同互補的“公共傳播輿論場”。因此,新聞傳播教育要在新的行業生態和社會需求背景下進行再定位。
我院的做法主要有三個方面:一是細分定位。將新聞學、傳播學、公共關系學、網絡與新媒體專業實質上按照新聞傳播、政治傳播、企業傳播、視覺傳播的內涵來進行培養;二是實踐取向。通過實踐平臺、實訓教學尤其是進行實驗教學改革來創新人才培養模式,目前已初步建成融合新聞采集平臺、用戶行為研究平臺、交互設計平臺等三大實驗室板塊,希望學生在實踐中提升技術和人文的雙重素養;三是注重批判思維、創新精神和社會責任的培養。我們鼓勵學生通過融合傳播來服務社區,通過認識社區來強化對復雜中國的理解,通過對社會現實的調查傳播和對話來建立公共傳播的意識。培養學生的信息判斷、信息獲取、信息傳播能力,是始終不變的教育追求。
以新聞教育為例,我有個想法,應該跳出為機構新聞業培養好記者”的窠臼,轉向為更加開放、協同、社會化的公共新聞業培養“好公民”,在培養具有較高媒介素養、專業精神的“好公民”的過程中,自然培育出專門從事新聞傳播職業的“好記者”。這樣的話,我們就再也不必糾結于專業對口率這個問題,不必在意學新聞的學生多少畢業后去了新聞媒體,只要他們對公共新聞業有洞察、理解和認同,不管是在企業微信、政務微博還是自媒體、商業網站、公益組織工作,都是在扮演廣義的“公共傳播者“角色。
記者:隨著新媒體的發展,各媒體的不斷融合,現在的媒體正在發生著巨大的變革,貴學院在教學方面做了怎樣的調整,以適應當今傳媒格局的變化?
張志安:最近,我對實驗教學特別重視,這也是傳統新聞教育改革的樞紐,是新媒體傳播和設計人才培養的引擎。我們整合了原有的音頻實驗室、視頻編輯室、電視演播室、紀實攝影實驗室,形成了“內容采集平臺”;新成立了大數據傳播實驗室,運用大數據方法來研究網絡輿論和用戶性格、網民畫像等。然后,又與心理學系共建用戶行為和心理實驗室,希望教會學生綜合運用社會調查、眼動儀、生理儀、大數據挖掘等多種方法來研究受眾和用戶體驗;此外,還升級改造媒體交互設計中心,重點利用實驗教學培養學生進行交互設計、視覺表達的能力。
此外,我們的新聞傳播專業碩士培養模式也與眾不同。一般新聞院校的專業碩士,主要增加了業界導師、前沿講座課程,但培養目標依然聚焦于綜合新聞報道,為新聞媒體培養實踐型人才。中大的專業碩士,注重精英教育和特色發展,只有兩個方向:財經新聞和交互設計。財經新聞碩士,我院跟北京大學深圳研究生院合作,學生主要學金融學知識和新聞傳播實務知識,有機會聽到匯豐商學院的高端課程;交互設計碩士,直接入住媒體交互設計中心,在讀期間每個人都有蘋果一體機、獨立辦公桌,在充滿設計師文化的空間中邊操作、邊學習,邊思考、邊實踐。我們真的在想法設法給他們提供最有含金量、最具前沿性的知識,讓學生在專業碩士解讀期間真正受益。
記者:有人稱您為三棲學者,橫跨學界、業界、行政三個領域,對您來說這三者之間的關系是什么?您更側重于哪個方面?
張志安:說我是三棲學者,游走于新聞學界、業界、政府之間,這也許是接地氣的具體體現。新聞傳播學是實踐性非常強的學科,立足中國轉型社會的語境,從事這個哲學社科領域的研究,必須要關注行業和國家發展的重大問題,必須要對關鍵問題保持敏銳,比如媒介融合背后的政治經濟邏輯、新聞業生態系統重構的趨勢、網絡輿論場的生態及溝通機制等。
其實,要平衡教書、研究、行政工作三者的關系,確實不太容易,需要付出超常規的精力和心血。對我來說,以前做老師和系主任、院長助理,是教學第一,學術第二,行政第三;現在做院長以后,行政變成了第一位的,因為我要服務、管理、發展這個學院,然后再是自己的科研和教學。為了服務和管理學院,要犧牲掉很多科研和教學時間,這是建設學院過程中必須付出的代價。
記者:新聞業生態是您所擅長的研究領域,可否談談我國新聞業當今的大環境?是否存在問題?依您對新聞學的研究,您認為,我國未來或者說理想中的新聞業生態環境應該是怎樣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