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信力的新聞傳播學解析
——評江作蘇新著《媒介公信論》
媒介發展史,也是一部傳播公信力的發展歷史。
200多年前,在國際領域,伴隨著報紙的誕生,與媒介公信力有關的現象、討論開始出現。
200 多年后,在中國本土,社會轉型與和諧社會的語境下,中國氣派的媒介公信力正在發生著理論與實踐的互激,學界和業界開始探索媒介公信力的發生發展規律:媒介公信力的歷史淵源、概念界定、產生機制、判斷維度、功能作用、監督規范——《媒介公信論》(新華出版社,江作蘇等著)一書正是上述議題的書寫。
本書跨越多學科研究領域、采用創新性的研究方法,以馬克思主義新聞觀為指導,立足于現實,求證于歷史,從媒體公信力的界定、歷史的梳理、馬克思主義經典作家的論述到媒體公信力在和諧社會建設中的實踐,闡明了“責任造就公信力”不僅是一種理論創新,更應成為一種媒介文化!柏熑卧炀凸帕Α,是貫穿本書的核心思想;“責任”、“信任”與“人”,是貫穿本書的關鍵詞;依據框架理論,媒介框架的責任與受眾框架的信任重復博弈的“責任—信任模式”,是本書的核心理論骨架。
媒介公信力的研究背景
在全球化背景下,媒體的市場主體地位、媒體產品的商品性質、媒體從業人員的社會一般經濟人共性,都使得基于人產生的公信力在純潔性和持久方面面臨經常的挑戰。
目前,我國正處于轉型期,社會使公眾處于不確定狀態或有風險之中,公眾不得不更為積極地關注周圍發生的一系列事件,對媒介的依賴性增強。為說明這種“依賴性”,作者在導論部分引入了“媒介化社會”這一概念:媒介化社會是一個全部社會生活、社會事件和社會關系可以在媒介上展露的社會。媒介化社會的重要特征是媒介影響力對于社會的全方位滲透,從本質上來講也是人的媒介化、人與人關系的媒介化。
一方面,現代人對周圍環境的認知高度依賴媒介,媒介視野的扭曲和偏差將導致人們對社會認識的扭曲和偏差。另一方面,在市場化的運作條件下,部分新聞媒介機構和工作者受經濟利益驅動,出現媒介道德失范,違背新聞專業理念和職業道德,忽視社會價值,過分追求炒作效果和經濟利益的現象。
20世紀50年代以來,媒介公信力研究即成為國外大眾傳播研究中一個引人注目的研究領域。媒介公信力的概念在我國大陸使用的時間較短,在我國的公信力的研究中,大眾傳播媒介被視為概念主體,因此,媒介公信力研究在很大程度上等同于大眾媒介公信力。
媒介公信力的內涵、實質與價值
媒介公信力是公信力的一種,是媒介的一種客觀屬性,同時,媒介是整個社會系統的一個子系統,其在社會活動過程的行為和表現特別是它的新聞傳播活動直接面向公眾,要靠公眾來評價,因此傳媒的公信力也離不開公眾的主觀評價。
我國媒體影響力的構成要素主要有以下幾個:公信力、權威性、接觸率、指導性、貼近性等。媒介公信力的具體內涵包括新聞是否真實、客觀、公正、公平等,媒介是否符合專業規范和具有職業操守等。
媒介公信力實質是受眾和新聞媒介機構在新聞傳播活動中履行社會契約承擔社會責任而展現的信任力和責任力。它一方面反映了受眾對一媒介的滿意度和信任度,另一方面反映了該媒介在受眾中的吸引力、影響力、號召力、引導力,是媒介的社會皮膚,是媒介競爭的關鍵,是媒介追求的目標,包含以人為本、內容真實、導向正確、形式親和四個方面。
|